第六屆青年夢想實踐家得獎者 陳曉明

國際足協教練導師,帶領理文足球隊取得菁英盃冠軍

足球可以說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運動。就像其他足球愛好者一樣,陳曉明自小就擁有一個足球夢,縱使最終未有成為職業足球員,但他選擇了以足球教練的角色,在業界繼續發光發熱,並希望推動這項運動去影響更多人。承蒙兩位前輩– 黎新祥先生和郭家明先生的教導和提攜,陳曉明從一名中學老師,進而成為香港青年代表隊及奧運隊教練,到二零零六年擔任職業足球隊和富大埔的教練,正式展開職業教練的工作。
陳曉明從一個業餘足球員、到中學老師,再半途出家成為足球教練,執教過程不無挫折。他憶述初期要得到球員、班主和球迷的信任並不容易,亦嚐過球隊的落敗,甚至解散。到今天,他成為香港備受業界認同的本地教練,並帶領球會首奪二零一九年菁英盃冠軍,當中的高低起跌是教練生涯的寶貴經驗。此外,他亦曾到澳門擔任技術總監及澳門隊主教練,並成為本地第一位取得職業級別(亞洲最高級別)教練資格的男教練。
飲水思源,是陳曉明一直推動本港教練培訓的使命。香港體壇名將李麗珊曾揚言:「香港運動員不是垃圾!」他同樣相信香港教練也不是垃圾。
自二零零一年,陳曉明開始負責教授本地足球教練課程,成功孕育不少本地青訓教練。其後更獲亞洲足協及國際足協委任為教練導師,先後到北韓、菲律賓、泰國等亞洲國家授課,培訓當地教練。這些機會,除了讓他能為亞洲足球發展貢獻一分力之餘,亦藉此推廣香港足球及提高香港教練的地位。他慶幸自己能將對足球的興趣和熱誠,作為職業之餘,亦能回饋香港球壇,同時,亦拓闊了自己的國際視野。二零一三年,他奪得香港教練培訓委員會的最佳教練培訓工作者獎,教練培訓的貢獻和工作獲得肯定。
一個追夢者,必須一步一步實踐,同時追求更高層次的突破。陳曉明希望有天能成為香港、甚至亞洲第一位在歐洲立足的教練,他相信只有夢想,讓人可不計代價和付出,繼續推動自己向着理想的方向邁進。

第六屆青年夢想實踐家得獎者 黎志偉

勞倫斯體育獎攀石運動員,交通意外半身癱瘓苦練五年坐輪椅登上獅子山

黎志偉從小到大夢想成為香港運動員。他於2000年出道,成為首位在亞洲攀石錦標賽奪冠的香港人。其後三年均連任冠軍,奪得亞洲攀石王之稱號。更於2006年世界攀石巡迴賽登上世界第八的排名,是首位打入世界前十名之香港人。
他成就了由一個「屋村邨」,變成世界級運動員的美夢,並以自身經歷鼓勵年青人一直追求夢想,只要堅持和努力,總會有所得着。可惜,2012年遇上交通意外變成半身癱瘓人士,需要借助輪椅協助生活。但堅強的他他並未有放棄夢想,經過五年復康階段,再鍛煉體能,在一眾好友的協助下再次攀上獅子山,藉此勉勵同路人克服逆境,繼續追夢!
2019年,黎志偉以監製身份將自身經歷拍成電影《獅子山上》,並將於2019年11月14日公映。他透過出書、寫繪本、拍紀錄片(結 CRUX)、拍電影等,希望將經歷,留傳給下一代。
他鼓勵年青人,在成長過程中必定會經歷許多風風雨雨,大家在不同階段,不同環境底下都可以繼續追夢。他鼓勵不論傷殘或健全的人士,都要努力做好自己,讓自己每天都過得精彩。最後,他祝願大家夢想成真。

第六屆青年夢想實踐家得獎者 吳宗麟

愛同行WEDO GLOBAL」社企創辦人,以多元文化教育模式推動種族共融

吳宗麟 (Bosco)創立WEDO GLOBAL前,曾在加拿大溫哥華接受為期三個月的青年和平網絡領袖培訓計劃,與18位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領袖共同設計多元文化教育活動,以宣揚多元文化及和平訊息。此經歷啟發了他的夢想 — 成立一間以推動種族共融及多元文化,以培訓香港少數族裔青年為目標的社會企業 。
Bosco在2011年創辦WEDO GLOBAL ,連繫香港的多元文化社區,與來自不同文化、族裔的人士推動多元文化教育,促進不同文化人士交流,達致社會共融。透過WEDO GLOBAL舉辦的多元文化社區教育導賞團及工作坊,參加者 (包括校長、老師、學生、企業、 親子、公眾等) 走進社區,了解彼此的生活及文化。藉着口碑,現在每年約有150間本地大學、中學和小學參與他們的活動。自2014年起,共有超過18,000名參加者參與他們的多元文化活動,當中包括超過300個多元文化導賞團,100個多元文化工作坊及15個海外文化學習之旅。
Bosco相信透過培訓及聘請香港少數族裔青年作為文化大使,能藉工作機會提升他們的跨文化溝通技巧、語言能力、領導能力、團體協作及社區參與度。目前,已有超過100位來自不同族裔的青年參與培訓計劃。
透過WEDO GLOBAL在2017-18年度收集的活動問卷,學生能在文化大使的帶領下,到訪少數族裔生活的社區,了解他們的文化和限制,與少數族裔直接對話訪談,了解他們在港生活的故事。超過90%的參加者參與活動後對少數族裔的認識有所增加。活動前,參加者對少數族裔一般都帶有負面或刻板印象,參加者在活動後對香港南亞少數族裔的認識,增長了超過 60%。
Bosco望為更多學校、老師和同學提供多元文化的學習機會和體驗,從而推動香港的多元文化發展,促進種族共融。另一方面,也為更多少數族裔提供學習機會和培訓,讓他們有更充實的人生,貢獻社會。曾有少數族裔青年從不敢開口說話,培訓後能自信地在四、五百人面前演講,最終找到自己的理想職業,他形容當中的感動難以言喻。他的願景是看到不同族裔人士,都能在不同行業中發光發亮,並透過社會企業的模式,持續地為社區帶來正面的社會效益。

第六屆青年夢想實踐家得獎者 高晨維

星格流行音樂學院創辦人,帶領不同年齡、階層、種族人士踏上舞台,重拾自信

高晨維⽣長於藝術家庭,母親為廣東省知名粵劇花旦及⽂武⽣。⾃⼗歲起她便踏⾜舞台,⼗五歲簽約SONY MUSIC並發⾏唱⽚,其後⼀直在歌唱範疇發展,⾄今已超過⼆⼗年。她認為⾳樂有改變⽣命的能⼒,希望將⾃⼰從⾳樂中得到的快樂和成就感帶給身邊人。於是她打破傳統,將「唱K」⽂化變成專業舞台演出⽂化,令熱愛歌唱以及從不敢發聲的朋友,都有⼀個「令⾃⼰變得更好」的願望,將⼀個⼜⼀個⾃命平凡、不顯眼的人,帶到最耀眼的舞台上,⽤歌聲令這些⽣命擁有屬於⾃⼰的光芒,進⽽積極投⼊,為社會帶來朝氣和正能量。
晨維明⽩要繼續把多年的經驗和技巧傳承下去,必須靠有系統的教材,才能令音樂變得更普及化。 因此編寫了兩套獨創流⾏聲樂教材《The Vocal Evolution 流⾏聲樂訓練課程》及《穿梭流⾏⾳樂之旅 – 從藍調到現代流⾏⾳樂》,從6歲到80歲學⽣均適合透過此教材突破歌唱極限,「星格流⾏⾳樂學院」因此而誕⽣!
「星格」是全港首間歌唱學校,大力提倡英國「Trinity Rock & Pop」及「Rock School」流⾏聲樂考試課程,並成為認可香港試場。晨維創作及公演了⼗⼀套原創故事⾳樂劇,包括《⼗秒夢想啟航》、《忘不了的禮物》、《夢想酷》、《百分百主⻆》、《From Zero To Hero》、《天使Online》、《The Hidden Blossom》、《擊勵⼈⽣》等,帶領數千位從未踏上舞台的朋友在舞台上發光發亮。多年來舉辦了大⼤小⼩的⾳樂會,雖均由素人參與演出, 但晨維深信他們都是才藝出眾的未來⼈才,她成功帶領他們將興趣變為專業,將才藝與夢想分享給數以萬計觀眾欣賞。她同時將⾳樂與愛帶到社區不同領域及階層,包括長者中⼼、兒童之家、情緒病患者康復中⼼與低收⼊家庭等。
2017年,「星格」先於城市青年商會舉辦之「第21屆創意創業⼤賞」成為⼗⼤獲獎企業之⼀,同年再於「匯豐青年創業⼤賽」中獲得銅獎,並於2018年榮獲「⾹港⽂化創意產業⼤獎」。未來,晨維將帶領團隊繼續與不同年齡、階層、背景的學⽣繼續探索⾃我,提升⾃我價值與存在感,追求更⾼品味與快樂的⼈⽣,秉承願景「讓夢想不⽌於夢想」,與大家攜⼿透過⾳樂和舞台表演”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!”

第六屆青年夢想實踐家得獎者 姜樂雯

Grace Music Productions 總監,致力推動「幼兒教育」及「禁毒教育」

姜樂雯是Grace Music Productions創辦人及總監,亦是一位牧師與教育工作者。他懷着一顆擁有「教育夢」的心,本着有教無類的精神,以創新思維、正能量和藝術培育下一代成為社會的棟樑,並且服務不同年紀、不同界別人士,特別是弱勢社群,務求建設和諧共融的社會。
為實踐夢想,姜牧師參與了中小學和幼稚園的管理和發展工作,致力推動幼兒、聾啞和禁毒教育。為優化幼稚園課程,早前推出了「童聲童心」教學輔助資源,之後更推出「童聲劇場」計劃,以觸覺、視覺和聽覺幫助學童學習。另外,他又擔任了全港唯一一間聾啞學校(路德會啟聾學校)的校董,支持聾啞教育。
禁毒教育方面,在政府的何東基金支持下,得以在基督教互愛中心推動「Turning」事工和「我們的故事」計劃,協助推行全港禁毒教育,並帶領過來人士貢獻社會。
對於學童而言,學識的增長固然重要,但建立良好品格也同樣重要。配合藝術行業十多年的經驗,姜牧師在藝術教育的創作過程中,加入各種品格主題,達到以藝術教育方式建立學生的良好品格這個目標。目前為止,姜牧師已發表約二百首歌曲,包括兩套原創音樂劇:《The Journey through Grace》和《童聲劇情—水餃一家》,四張個人專輯:《Silent Moment》、《Hymns Moment》、《Worship Moment》以及《Dream Moment》;監製超過十多隻唱片:澳洲華人兒童專輯《I Thank God For You》、基督教互愛中心三十五周年專輯《家》等;曾合作的單位包括:香港中文大學、香港教育學院、香港培道中學、路德會西門英才中學、香港宣教會優質幼兒學校、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、澳洲生命勇士Nick Vujicic等;另出版了六本教育類書籍:《和弦應用手冊》、《敬拜應用Q & A》、《和弦應用手冊2》、《童聲童心》、《童聲劇情—水餃一家》、《建立與重建》。此外,為了深化對教育的認識和貢獻,他正攻讀博士學位,研究與教育相關的範圍。
姜牧師期望運用不同的教育方法,針對不同人士的成長背景或過去,帶出「每人都是社會重要一員」的信息,讓人人都能尋找和實踐夢想,一起建立和諧社會!

第六屆青年夢想實踐家得獎者 岑幸富

三項鐵人傷殘組別冠軍,第21屆十大再生勇士,著有《假如我再次健全》

2003年,從事物流運輸工作的岑幸富,因為一次交通意外,被迫截肢保命。上天關了他一扇門,令他失去了左前臂,卻為他開啟了另外一扇窗,讓他以生命影響生命,實現了不凡的人生。
家人和朋友的不離不棄與鼓勵,令他開始相信,每個人的生命都有其價值,而他的價值不會因為失去一隻手而減少。2013年,幸富在充份的準備下,完成三項鐵人賽事。他爭取的不是勝利的喜悅,而是享受參與及挑戰精神。
2014年開始學習用義肢拉小提琴,他希望社會大眾知道,遲起步並非沒可能,任何時候起步都是最好的開始。他堅持着他的夢想與興趣,漸漸這些夢想與興趣讓他擴闊視野,更變成了他的成就。他獲邀參與柯尼卡美能達綠色音樂會表演,並獲香港弦樂團邀請,參與超過一千人刷新健力士世界紀錄的弦樂表演。
2018年書展,幸富自資出版《假如我再次健全》一書,並將部份盈餘捐贈兩間慈善機構,餘下的盈餘印刷第二本,到學校作生命分享時派發。
逆境時,他咬緊牙關撐過去,賦予他新的生命價值,成了他新的力量。他懷着「憑自信夢想會成真,肯嘗試必定會成功」的毅力,在2015年開始將他自身的故事加入共融元素帶入校園,已為50多間學校作生命見證分享, 平均每場超過200人,短短四年間,已播下逾一萬顆共融的種子。
近年幸富醉心於舞台演出,修畢香港話劇團獨腳舞台大師班後,曾於香港話劇團黑盒劇場公開演出,亦被邀請出席HKREP X TEFO應用劇場之萬花筒專題「分享與對談」作講者,擅長以楝篤笑及獨腳戲方式分享自身經歷。
成功獲選為「青年夢想實踐家」後,他下一個夢想是在伊利沙伯體育館開一場有話劇元素的棟篤笑──《好笑融》。成功往往由無數過程堆砌而成,他認為實現夢想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。他希望以新的身份宣揚傷健共融,教導傷殘人士「生命分享」的技巧和方法,令他們有一個工作機會,甚至得到肯定,從而改變一生。他更期望為更多傷殘人士和照顧者寫出真實故事,以正面方式透過《好笑融》演繹,感染更多人學會欣賞並不完美的自己。

第六屆青年夢想實踐家得獎者 施德燕

香港設計師及藝術家,以「玫瑰不倒翁」宣揚正向思維,致力生命教育

生於香港的施德燕,回溯追求夢想的初心,應該是在她三歲時舉家移民菲國的時候。那時彼邦的生活很不安定,只有到教會才能找到一點平靜,那裡的哥哥姐姐們那份無私的關心和教導,都深深感動了她。自此,她夢想將來要用自己的能力幫助有需要的人。

十一歲回流香港後,她對美術產生濃厚興趣。中學時期,在一位老師鼓勵下,她省下自己的午餐費到校外學習西洋繪畫。中學畢業後,她更限制自己用不多於十元解決午膳,以半工讀修畢設計及純藝術學士及碩士學位課程。

大學未畢業時,她已經透過藝術作品為弱勢社群發聲,為實踐夢想踏出第一步。最終,作品「觀禮Ceremony 2001」(為上一代的女性發聲)入選了香港雙年藝術展,同年的「親愛的Dearest 2001」作品「歌頌母親的大愛」入選了香港視藝節,2003年為上一代女性發聲的作品「漿Desire2003」,也入選了亞洲國際美術節。 從2001年至今,她獲得多個青年藝術計劃邀請擔任多屆的藝術導師,包括藝術大師班、大專院校的青年領袖培訓項目,藉此鼓勵不同年青人發揮個人所長。
2003-2019她獲邀代表香港藝術家參與多個國際性藝術交流活動及展覽,2019年更獲中國成都外交部邀請代表香港出席國際藝術交流。
夢想與實踐是施德燕一直堅持的目標。2014年,她創立星緣創藝有限公司,創造本地原創動漫角色──玫瑰不倒翁,開始以正能量去感染身邊的人。她用設計來支持不同的慈善機構,帶「玫瑰不倒翁」人偶探訪醫院、安老院、兒童院及參與一些傷健活動,用自家品牌產品去贊助慈善機構活動,她亦被邀成為不同活動的KOL愛心大使,當中包括香港小腦萎縮症協會,更積極到學校做生命教育。此外,她更落區親自教導弱勢社群繪畫,並感染同事一同參與慈善活動。
五年來,她贊助的大大小小慈善活動逾70個,多年來更有幸獲得20多個獎項。她深信只要努力,夢想是可以成真的。她希望在往後的日子能繼續用藝術設計及「玫瑰不倒翁」精神去宣揚開心正能量,致力生命教育,用生命影響生命。

第六屆青年夢想實踐家得獎者 黃鎮昌

生命培育及家庭服務社工,以家庭故事及實踐經驗感動社會

黃鎮昌(Marco)是一名社工,他有一個夢:「讓每個爸爸成為子女心中的好父親。」此夢想,他踐行且實現了。社會出現許多青少年問題,追溯源頭大多來自「家庭」。要有幸福和健康的家庭,他指出最重要的兩個秘訣:首先啟動每個「父親」渴想成為子女心中好爸爸的心願。繼而支援爸爸們找出專屬「男人的育孩方式」,並獲得妻子的認同,共同努力育養子女,使家庭得着滿滿的幸福與力量。
為實踐上述的夢想,黃鎮昌在2005年創立了「天使家庭中心」,一直秉持「強化家庭,改變家庭關係」的信念。這廿多年來,他一直以前線服務家庭所得的經驗,並因應孩子不同的年齡層,鼓勵為父者以「一對一」去踐行關愛子女的方式。
幼兒到兒童階段──帶孩子到戶外去,用「一對一」陪伴方式送孩子一個獨享爸爸的親子旅程,做一個「傻爸爸」。
青少年階段──和孩子一起開展「瘋狂的旅程」,身體力行「人不瘋狂枉阿爸」,成為孩子心中的「潮爸」。
大專及初職階段──全力鼓勵、支持孩子去實踐他的人生夢想。讓孩子得到最好的支援和祝福,成為孩子一生的「型爸」。
現在,他有四名分別八、六、四、二歲的孩子,他就把上述秘訣與心得,應用在自己的家庭上。
2015年,他帶著三歲半的大女兒到台灣作單車環台11日的旅程,作為女兒入學前的禮物。這旅程被傳媒關注和報導,及後更被拍成由郭富城主演的《愛在當下》微電影,深深感動和感召港台兩地的華人父親──不作留白的爸爸。
多年來,他不斷在港台兩地的學校、機構、商業公司、教會等不同群體中演講,為推動「父親育孩工程」相關的講座及活動作出努力,推動父親們用行動成為孩子心中的英雄。香港無線電視《星期五檔案》為此拍了《讓孩子冒險》,亦有Viu TV電視台拍了《My Hero》的特輯。
未來,他會繼續致力喚醒更多爸爸,讓渴望成為孩子心中好父親的爸爸們,可以身體力行,用爸爸專屬的浪漫方式,陪伴孩子在愛中成長。他深願香港的下一代,有不一樣的生命力,更祝願香港的每個家庭都幸福快樂。

第六屆青年夢想實踐家得獎者 王鎮炎

香港首位侏儒症羽毛球運動員,取得超過35面獎牌及世界冠軍殊榮

王鎮炎是一位侏儒症病人,身高只有137厘米,四肢短小;然而他卻感激上天給他一個特別的身軀,令他有一個不平凡的人生。

自小喜歡打羽毛球的他,曾經夢想成為一位專業運動員。小學階段學習打羽毛球時,他會用課餘時間練習,追求技術進步。可惜,因為身體與正常人的差異,速度及力量都有所不及;正常人可以三步跑全場,而他卻最少要五步。他曾經因為與正常人比較而失落,覺得無論自己如何努力,都賽不過正常人。數年的努力付諸流水,令他漸漸失去信心,遠離運動,甚至因身為侏儒而自卑、自責。

慶幸數年後一次偶然機會,讓他接觸到傷殘人士運動,得知有侏儒症人士打羽毛球,因而重拾運動的興趣。傷殘羽毛球的對手不是正常人,而是跟自己一樣的侏儒症球手,大家可以突破身體界限,公平競賽。

在香港,做一個專業運動員殊不容易。為了不影響生活,過往六年,他只好選擇做半職運動員,日間上班、晚上練習。雖然身體會承受很大壓力,但是做自己喜歡的事,他樂此不疲;更希望憑着不懈的努力,終有一天可以創出佳績。果然,他近年在國際比賽場上取得驕人的成績,世界排名不斷上升,在2017年更成為香港第一位取得世界冠軍的侏儒。

在運動路上取得成功感,鎮炎希望為香港的侏儒症人士提升社會地位。因此,每年都會出席香港侏儒病友聚會,交流他多年的運動心得之餘,也鼓勵更多病友接觸運動,用他的經歷去協助同路人學習運動,期望培育更多香港侏儒羽毛球員,更希望他日能夠代表香港出賽,為香港侏儒人士在世界上取得更高的地位。

他的夢想還未完成,短期目標是在2020年東京殘疾人奧運會嬴得奧運獎牌。而要取得參加2020殘奧會的資格,必須在2019年開始的比賽中取得足夠積分,因此他必須全力以赴,積極備戰。慶幸得到身邊人及工作機構支持,為了實踐這個更高的夢想,他今年開始暫時離開工作了7年的公司,正式成為全職運動員,力爭殘奧會積分。

祝願2020年的奧運會上,鎮炎可以再創佳績,成為香港第一位侏儒羽毛球冠軍。

第六屆青年夢想實踐家得獎者 馮國安

建築師,參與甦屋計劃,為更生人士設計有尊嚴的生活空間

相信每位建築師都帶着情懷與理想進入這個專業,有人想把城市變得更美好,有人想為自己蓋一所好房子,更有些人期待利用設計去改善普通人的生活,或利用設計思維去啟發學生的創造力。
馮國安感恩地說道:「畢業後的工作中,我遇到很好的老闆,教會我許多工作上的知識與方法。在我的獨立實踐中,我一直做設計,教學與策展三類工作,也游走於國內、香港、台灣等地。」在設計上,國安一直堅持做實驗性的建築,作品曾獲得超過20個國際與本土的獎項。他工作室承辦的項目,從民宿、公共建築到空間改造等,還參與過國內希望學校與香港甦屋計劃的義務設計。
儘管公益設計不是他的主要業務,但希望通過他和夥伴的力量,可以為弱勢社群營造更好的居住環境。過往十多年來,國安任教於香港與內地的大學,通過教育,他期望學生除了學習技能外,更要有遠大的理想,要思考設計師可以為社會貢獻什麼。在策展工作上, 他曾策劃超過10場香港與內地的展覽,為兩地文化交流作出貢獻,他深信視野不能只局限於本地,也要和世界接軌。
國安認為夢想與實踐是不能停步的,他坦言現在的夢想未完全實現,夢想永遠在路上,永不停步。